易名轩 2025-10-09 06:10
有人发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:两千多年历史里,几乎没人敢把“王”字用进自己名字里。
不是因为这字多稀有,而是因为太“重”了。
重到什么程度?重到平头百姓都得绕着走,文人取名也不敢碰。
可就是有三个人,偏偏用了这个字。
他们不是为了标新立异,也不是不懂规矩,而是每个人在自己人生的某个时间点,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。
这事儿要从汉武帝说起。
那时候,朝廷里有个爵位叫“彻侯”,地位不低,可是刘彻一登基,为了避皇帝的名讳,就把“彻侯”改成了“通侯”。
当时谁都明白,皇帝的名字不能碰,这是规矩。
可这规矩后来越扩越大,连不直接牵涉皇帝的字也成了忌讳,尤其是“王”这个字。
“王”在甲骨文里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,它像一把大斧头,代表着权力、支配,甚至杀伐。
商周那会儿,这字几乎就是统治者的代名词。
再后来,虽然“皇帝”成了最高称号,但“王”依旧是贵族的象征,比如“楚王”“燕王”之类,谁都知道这不是普通人能随便叫的。
那时候的人讲究一个“命格”。
什么人用什么字,得看你有没有那份命。
一个破落户,名字里整一个“王”,那不是自找不自在吗?所以几千年下来,除了姓王的,基本没人敢把这字放进名字里。
可有三个人,是例外。
第一个,是西汉的冯野王。
冯家是名门。
冯野王的父亲冯奉世,是征战沙场的猛将,封了关内侯。
家里上下都在朝中任职,连冯野王的妹妹冯媛,后来也成了汉元帝的宠妃,昭仪级别的。
冯野王从小就是个读书种子,十来岁就能熟背《诗经》。
十八岁那年,他干了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——直接给皇帝上书,说自己能当长安县令。
那会儿的长安,可是西汉的都城。
一个毛头小子敢自荐管首都,这胆子不小。
汉宣帝没立马答应,但也觉得这人有点意思,就安排他去了其他地方当县令。
后来一路升迁,做到了御史中丞,是监察百官的大官。
不过他运气不算太好。
汉成帝继位后,朝廷风向变了,加上年纪大了,身体不好,朝中有人嫉妒他,开始在皇帝面前说闲话。
结果他被罢了官,回家休养,好在最后安然去世。
家族地位也没掉,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还不错。
第二个,是南朝的顾野王。
这个人和冯野王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,但他特别敬佩冯野王的为人,竟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“野王”。
原名叫顾体伦,家里也是书香世家。
他八岁能赋诗,十二岁写文章,一出门就是两排稿子。
后来读到了冯野王的事迹,深受触动,干脆改了名。
顾野王可不是那种只会写诗的人。
他是个全才。
天文他懂,地理他熟,连鸟兽草木都研究得透彻。
那时候是南北朝交替的乱世,他原本在南朝梁做官,可惜遇上了侯景之乱,一场动荡让他失去了职位。
后来陈霸先建立陈朝,他又被重新启用,还负责修撰《梁书》。
他活到了六十多岁,名利双收,文章也传世。
他用“王”字,不是因为不知道忌讳,而是有足够的家世和才学,能把这个字“镇住”。
第三个,是最有名的,骆宾王。
他出生贫寒,但从小就是写诗的料。
七岁就写出《咏鹅》,那句“鹅鹅鹅,曲项向天歌”,后来几乎成了童谣经典。
可他的命运,并不轻松。
他活跃在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的那段时间。
初入仕途时,职位不高,还多次被贬。
但他不服输,尤其在武则天临朝听政的时候,多次上书批评她。
武则天也知道他有才,一开始还想留人,可他实在嘴太直,最后还是被抓进了牢里。
一年后放出来,他没有转性。
唐中宗被废后,武则天即将称帝,天下议论纷纷。
这时候,徐敬业在扬州举兵反对,骆宾王投奔了他,亲自撰写了著名的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。
整篇檄文情词慷慨,讽刺犀利,成了中国文言文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。
但事没成。
徐敬业兵败,骆宾王下落不明。
有人说他战死,有人说他逃亡。
没人知道他最后去了哪儿,史书也没再记上一笔。
这三个人,生在不同时代,性格不同,命运也各异。
可有一点很像——他们都不是普通人。
不是生下来就高贵,就是后天硬拼出来的才华。
他们用“王”字,不是为了张扬,而是因为身上确实有那股子气。
冯野王的官场沉浮,顾野王的儒雅全才,骆宾王的笔锋与气节,每一个人都没有被那个字压垮。
反而,他们给“王”这个字,赋予了另一层意义。
再往后,这种避讳就慢慢淡了。
特别是到了近现代,名字里带“王”的人越来越多。
不再是忌讳,也没人再把它当成什么大事。
从那以后,再也没人因为名字里有个“王”而被议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