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:18903435945
立即咨询易名轩
太原市杏花岭区赵雨田姓名文化中心 版权所有地址:太原市迎泽区新建南路100号-易名轩免费热线:15536040066微信:18903435945手机号:15536040066 / 18903435945邮箱:821142250@qq.com百度统计 备案号:晋ICP备16001696号-2
专家微信号起名请咨询
起名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的一部分。姓氏,是姓与氏的合称。在上古三代以前,姓氏文化就已出现,据《通志·氏族略序》:“三代之前,姓氏分而为二,男子称氏,妇人称姓。”姓名的产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进步。姓名在社会交往、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,无论古今,中国人对于起名都非常慎重。随着文明程度的提升,姓名也开始表现出了新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,比如西周时期的姓名具有鲜明的宗法伦理、礼仪道德等特征。秦统一中国之后,姓与氏逐渐合二为一。
在夏商周时期,人们在起名方面还显得非常朴实与单一,比如夏商时期的君王贵族们在起名时,喜欢将名与天干相关联,这大概与当时人们崇尚天命有直接关系。相传,天上有十个太阳,名字分别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这十个太阳轮流出现在人间当值。当时夏商很多君王基于这个现象,根据自己出生的那一天来确定自己的名字。如甲日出生的就叫大甲、阳甲,乙日出生则为天乙、武乙,丁日出生的为武丁、沃丁、太丁等。当时的君王这样做的目的有表明王权天授的意味,以凸显其神圣性、权威性。有学者称此起名方式为“日名制”。在夏商君王的影响下,很多贵族、平民包括女性也喜欢用天干作为名字,尤其是在商朝时期,“日名制”的现象非常普遍,如父丁、鱼父丙、妣辛、妣戊等。
周人建立周朝之后,更加注重人事,不再完全迷信天命。故其起名也不像夏商那样强调天干。周人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,比如除了有正常的名,在名之外还有字、谥号等。相对于夏商时期的起名方式,周人起名更加个性化,比如周人祖先后稷的名字叫“弃”,因为在后稷出生后,他的母亲姜嫄认为他不吉祥,就把他丢弃在野外多次,但后稷都活下来了。姜嫄由此认为这是天意,就将后稷抚养了下来,并给他起名为“弃”。又比如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出生时难产,他的母亲就给他取名为“寤生”。
在周代,按照礼制,孩子出生之后,父母都会为其起名。起名在当时非常隆重,《礼记·内则》就记载了当时王子出生时起名的礼仪:“世子生,则君沐浴朝服,夫人亦如之,皆立于阼阶西乡,世妇抱子升自西阶,君名之,乃降。适子庶子见于外寝,抚其首咳而名之,礼帅初,无辞。”当时为王子起名,一般是在他出生的三个月之后。起名时,父王和母亲都要洗头洗澡,穿上朝服,立在阼阶上(阼阶就是东阶,也叫主人阶),并为他取名,在彰显主人身份的同时,也暗示了新生孩子将来的政治地位及重要性。
从周代开始,人们非常注重起名,会结合各方面综合考虑起名。到了秦汉以后,随着儒家学说流行,受时代观念与文化思潮的影响,人们起名就非常注重儒家的人伦道德、纲常名教。所以一般都会用与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义等相关的字词,或者与儒家价值观相类的名字。比如官宦富贵之家,一般用忠、孝、节、义、富、贵、福、禄、文、武、康、寿等取名,希望自己修身明德、建功立业,以此光宗耀祖;平民百姓,一般会用有关平安健康、多子多孙、金榜题名、富贵吉祥等字词取名。儒家的价值观、人生观对中国起名文化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,充分体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。
根据周礼,古人有“名”,在成人礼之际也会由长辈再取一个“字”。《礼记·曲礼》:“男子二十,冠而字。”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。字的出现,也是对名的一种敬畏。 日常生活中,不论是长辈,还是平辈,一般都不会直呼他人之名,而是要称呼“字”。古人的名和字是有联系的,或者意义相近,比如诸葛亮,字孔明,亮和明同义,周瑜字公瑾,瑜和瑾都是美玉,意义相同;或者名与字的意义相反,比如韩愈字退之,愈和退是反义,等等。
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,人们已不再局限于名、字的使用,而发展出了“号”。号在古代本是氏族的标志之一,经过发展,成为上到王朝、统治者所拥有的国号、帝号、谥号、庙号、封号,还有民间老百姓的自号、他号、外号、绰号、自号等。其中,绰号在古代民间非常流行,比如《水浒传》就根据小说人物的性格、武艺、长相、出生、本领、品性等,为他们都起了绰号,“玉麒麟”卢俊义、“豹子头”林冲、“大刀”关胜、“小李广”花荣,等等。另外,唐宋以后,自号在文人之中非常流行,比如欧阳修自号“六一居士”、黄庭坚自号“山谷道人”、苏轼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、王阳明自号“阳明子”,等等。
另外,古人起名时,也会受其他一些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,比如西汉崇尚黄老之学,祈求长生不老,所以当时一些人起名就强调此意,比如霍去病、陈万年、严延年、毛延寿等。晋唐之际,随着佛教的兴盛,很多人的名字也带有佛学的色彩,例如,唐朝诗人王维笃信佛教,就以“摩诘”作为自己的字。又如,唐代古文运动兴起前后,很多人取名突出复古的文化意涵,比如颜师古、李宣古、任希古、张蕴古等。
在古代,人们一般都采用双名,但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,非常流行单名,比如《三国演义》所记载的三国人物,绝大部分都是单名。单名之所以在当时流传,很大程度与两汉之际王莽的起名政策有直接的关系。当时,王莽推行改革,并规定人们要采用单名。在王莽看来,秦国以前流行单名,而双名很少。为仿效古代,下令推行单名,禁止双名,并把单字以上的名,都视为“恶名”。在这种政策影响下,东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人们起名时逐渐习惯了采用单名,直到宋代以后,才有了巨大的变化,人们开始恢复使用双名。从中古时期人们采用单名,可看出社会政治对起名文化直接而深远的影响。
此外,古人虽然非常重视起名,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有心仪的名字,比如在元代,当时朝廷规定:汉人庶民如果没有官职,就不许起名字,只能用家庭里的排行或父母年龄合计之数来称呼。比如父亲二十五岁,母亲二十四岁,合计为四十九,所生的孩子名就是“四九”,这个规定在当时比较流行,比如朱元璋祖父叫朱初一,朱初一有两个儿子,分别叫朱五一、朱五四。
总之,中国的起名文化源远流长。起名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属性,并在夏商周逐渐礼仪化,由此体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文化价值及意义,同时名字也展示了不同时代人们所向往的生活状态及理想追求。古人对起名非常讲究,但不同时代,由于社会政治、思想文化不同,呈现为不同的特征。不过,在古代大部分时间里,人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,所起的名字非常突出忠孝仁义、诚信道德等文化内涵,充分体现了儒家学说对起名文化的深远影响。
咨询热线
15536040066